· 

【香港時事】有關「德國港人受威嚇」報導,香港媒體嚴重炒車 

 

 

 

 

 

南德報和路透社的報導 

 

日前,路透社報導,中國有代表在德國國內的示威現場拍攝香港示威者照片,試圖用作恐嚇,內政部回應自民黨議員Gyde Jensen的查詢之後,終於承認此問題確實存在。 

 

路透社報導: 

 

消息其實出自《南德意志報》高智力導演說我「爲何一下子」就找到的著名德國報章)名爲「中國對流亡港人施壓」的報導: 

 

 

德國港人受威嚇,只是舊聞 

 

首先,我不解的是,爲什麼這些報導仍然對於好多人來講十分驚訝。以前媒體已經有大量報導,19年漢堡等地的示威,明有小粉紅踩場,暗有偷拍大頭的行爲,都是衝著香港人而來。在這邊的香港人,只要有過少公開的參與,基本上都會成爲拍攝的目標。 

 

我之前到法蘭克福,慕尼黑等地,總有中國人拿著手機,在不遠不近,人群邊緣的距離拍照。這些嘍囉很多是留學生,沒有報酬也好,都會特工上身,傳送照片到中國駐德的領事館,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現在得到內政部確認,叫做有個認證而已。我在德國所聽到的消息是,德國政府一向都有監察中國人在德國的活動,但只是踩場,影大頭,還不構成危害人身安全的行爲。 

 

 

 

 

何謂Kleine Anfrage 

 

Jensen向德國政府提出的查詢,德文叫Kleine Anfrage,中文可以翻譯爲「簡單詢問」(字面意思:小查詢,乃係歐洲,包括德國一個獨特的政治交流格式。三權分立的政治體系,行政和立法都應該獨立運作,但行政機關如何執行行政決定,動用行政機關的資源所獲得的資訊,民選代表也有權利進行監察,這是基本法賦予德國國會的溝通工具。代議士不可能只有審批議案的能力,尤其是反對派的議員,不在執政聯盟之內,就更加需要使用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來監察政府運作。 

 

如是看,德國內政部的信函,其實是回應Gyde Jensen的「簡單詢問」,不是「去信國會」。我不知道,爲什麼香港媒體就不能找一個對歐洲和德國政治略有認識的人來看一看消息,理解這個溝通框架。 

 

 

 

 

在德港人數字和身份 

 

首先,根據從外交部資料得出的非正式統計數字,在德港人人數應爲約三千人。曾經在德國辦理過簽證或居留文件的香港朋友也知道,香港的定位,對於外國人事務辦公(Ausländerbehörde,後稱「外事辦)的職員來講,都是極度混亂的。 

 

他們系統入面的國家編碼(Staatsangehörigkeitsschlüssel,或稱HKL-Schlüssel)其實有Hongkong這個選項,編號爲411,縮寫爲HKG,所有在德國有居留權的朋友,在身份證上,都應該要看到這個資料。由於特區護照上面,大剌剌地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毫無概念的德國人(或是懶,怕麻煩),就放479 CHN到香港人的居留文件上。用BNO登記,更有因爲職員不知道BNO不是BN,放上168185等本來屬於英國或英國海外屬地的號碼上去。我自己在德國生活了十年,身份證續證CHNHKG都見過,最後一次我申請的時候,指明一定要411,他們才會留意兩者的分別。在此我都希望香港人留意以下,幫自己正名。 

 

所有居留(Aufenthaltstitel)香港人,外事辦都有記錄,但由於國家編碼的偏差,造成統計嚴重出錯,由此可知,如果德國外交部統計正確,散佈德國的外事辦有可能把超過二千香港的身份搞亂,內政部直接引用這個數字來回覆Jensen,其實算是第一個半炒車的人。光是我所認識和知道居德的港人,都已經有幾百,七百二十人這個數字,絕對不可靠。 

 

不過這個問題,內政部的回覆,有作出解釋,可惜媒體不清楚這個細節,導致完全炒車 

 

 

德國的聯邦和地方分野 

 

這種溝通上的失誤,很多時候都是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Bundes- und Landesregierung)行政切割的後果。教育,治安,交通,外國人事務等,都是州政府說了算(以前不同州份的警察,制服的顏色是不同的,我來德國的時候,拜仁警察的制服還是綠色的)。就是因爲武漢肺炎的應對措施,每個州的州長都要經常一起開會,儘量令防疫措施同步推行(但實際上還是有分別,早陣子有人到巴符的地方法院控告政府晚上的禁足令過份嚴格,法院判決成功推翻晚上禁足令 

 

德國行政和政治上的改變,有時候慢得驚人,其中一個原因,也是這種聯邦-州的協調極度費時。柏林的決定,到底去到巴符州,拜仁州,要不要執行,如何執行,都有很多空間。有時候大家看見一些德國的政策,要留意到底屬於哪一個範疇,是否屬於聯邦法例(例如巴符州是據我所知,暫時唯一外國人讀公立大學要收學費的州份),否則會有錯誤的判斷。